武鄉:紅色熱土的 “逆襲” 之路,太酷啦
全社通旅游系統 旅行社辦公管理系統
發布時間:2025-03-26
這幾年啊,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那可是干勁十足!一直把 “弘揚太行精神、共建創新武鄉” 當作主心骨。為啥呢?因為他們瞅準了紅色旅游融合發展這招,覺得這簡直就是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 “秘密武器”,也是發展民生幸福產業的得力助手。特別是在 2022 年 12 月,成功入選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后,全縣更是像打了雞血一樣,一門心思創新體制機制,攻克發展難題,硬生生走出了一條屬于革命老區轉型發展的獨特武鄉路。
推動紅色文化保護傳承
武鄉縣,那可是全國出了名的革命老區,說它是一座沒有圍墻的抗戰歷史博物館,一點兒都不夸張,太行精神就在這片土地上閃閃發光呢。
這幾年,武鄉縣可聰明啦,知道自己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個大優勢,就一門心思打造弘揚傳承太行精神的高地。不僅砸了不少錢在文物保護上,還建立了一套科學的保護傳承機制,產權處置和保護管理雙管齊下,干得那叫一個漂亮。
武鄉縣靠著八路軍太行紀念館、太行干部學院這些超厲害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平臺,一口氣建成了 15 個合作共建現場教學研學點。這下可好,革命傳統教育陣地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,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也順順利利融入到當代人的生產生活里啦。
你去過八路軍文化數字體驗館沒?那地方可太有意思了!一進去,觸摸屏幕就能穿越時空,和革命先輩互動對話;還能用 AI 修復老照片,聽數字人繪聲繪色地講述紅色文化。整個體驗館透著一股時代感和科技感,嚴肅莊重的氛圍里又帶著新鮮勁兒,真讓人眼前一亮。體驗館分成序廳、躍馬太行、眾志成城、烽火熱土、抗戰堡壘、文化號角、尾廳這 7 個部分,到處都是數字化展項,給游客營造出一個沉浸式的紅色文化體驗空間,讓八路軍歷史變得可看、可聽、還可感。
武鄉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弓俊艷說了:“咱這幾年一直在琢磨,怎么用科技給紅色文化加點料,讓它活起來。你看,我們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、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等 20 多個革命紀念館、革命遺址都設置了數字互動體驗區,就是想讓游客玩得更開心,進一步把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搞起來,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和創新?!?/span>
八路軍文化園的負責人張慧也介紹說,景區每年都會搞 “小小八路軍” 紅色夏令營這些研學活動,專門針對大中小學生設計了 5 條研學路線,還有不同的研學課本。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,自由選擇課程,可方便啦。
武鄉縣委副書記、縣長王書文更是放出話來:“今年,我們還要接著豐富文旅產品,提升旅游服務質量,把咱紅色旅游的招牌擦得更亮!”
發揮紅色旅游育人功能
為了讓紅色旅游發揮育人的大作用,把革命的故事、根據地的故事、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講得更好,2024 年 5 月,在北京搞的 “上太行 去武鄉” 革命老區武鄉走進北京推介會上,武鄉啟動了八路軍文化進機關、進校園、進社區、進企業、進 “三新” 組織等 “五進” 活動。
清華大學的丁俊杰同學參加了武鄉縣和清華大學聯合開展的 “紅色追尋” 主題實踐活動后,那感觸可深了。他說,在這片 “山山埋忠骨” 的土地上,被以前武鄉人在戰火中的英勇無畏感動得不行,也被現在武鄉人建設家鄉時的拼搏奮斗勁兒給振奮到了,這些感悟,在課堂上、書本里可學不到。
從 2022 年開始,武鄉就大力開展紅色旅游助推鑄魂育人行動計劃,搞起了 “紅色文化軟實力工程”??恐寺奋娞屑o念館、太行干部學院和太行少年軍校這些紅色資源和平臺,培訓了 12 萬多人次呢。還編撰了八路軍文化主題研學課程,舉辦走進《太行山上》青少年紅色之旅活動。紅色行浸式實景體驗劇《太行山上》更是免費向全國大中小學生開放,成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超棒課堂。
武鄉縣還編創了情景劇《四年》、實景劇《左權》、紅色舞臺劇《漳水回瀾》等一堆反映太行精神、八路軍歷史的紅色演藝作品,這些作品可牛了,直接成了吸引游客的 “流量密碼”。
為了把紅色故事講得更精彩,武鄉縣還舉辦了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專業技能人才大賽,以賽促學、以賽選優。這不,先后培養出 3 位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,給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。
弓俊艷又說了:“下一步,我們要照著《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等級劃分》的要求,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,不斷推進紅色旅游創新發展,讓它變得更牛!”
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
隨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開通,武鄉縣 50 多個紅色景點和旅游村都被串起來了,就像一條漂亮的項鏈。為了吸引更多市民游客,武鄉縣也是拼了,免費開通 58 條城鄉公交線路,還開設了 10 條旅游專線,規劃設計了好多條紅色旅游線路。這下,村民們也都樂開花了,紛紛參與到旅游發展里來,有的辦民宿,有的開農家樂,還有的賣農副產品,大家都美滋滋地享受著旅游發展帶來的好處。
80 多年前,前方魯迅藝術學校在武鄉縣下北漳村成立了,2021 年,這學校舊址還入選了山西省首批紅色文化遺址名錄?,F在你去下北漳村看看,道路又直又平坦,屋舍青磚灰瓦,干凈得不得了,來村里的游客也越來越多。村民李興田高興地說:“現在村里又是栽樹又是種花,都快成大公園了,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啦。” 村民們還自己挖掘紅色故事,自編自演紅色文藝節目,自學自唱魯藝校歌,就為了讓游客玩得更開心。村里還辦起了民宿、飯店,就是想讓游客能留下來多住幾天。
下北漳村黨支部書記李志亮笑得合不攏嘴:“以前,村民們只能靠傳統農耕過日子。現在可不一樣啦,我們村一年能接待近 10 萬人次游客,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在家門口就業了,大家都成了旅游發展的參與者、實踐者和受益者,這日子,真是越過越有盼頭!”
武鄉還搞了魏家窯、郭家垴、“前溝之戀” 等休閑康養文旅小鎮項目,實施重點景區規劃、設施、服務、品牌 “四個提升” 工程,就是為了把景區服務水平和綜合承載能力提上去。
據說,現在全縣文旅一線從業人員有 1500 多人,還帶動了商超、農貿、餐飲、住宿、演藝等行業,讓 1.3 萬多人都有了工作。農文旅等好多業態深度融合,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那是杠杠的。
下一步,武鄉還打算繼續努力,讓紅色旅游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老百姓。目標也很明確,到 2035 年,全縣紅色旅游接待人數要突破 300 萬人次,旅游業年直接收入達到 30 億元,旅游從業人員達到 3 萬人,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達到 3 萬元。到時候,更多的群眾都能在家門口就業,吃上 “旅游飯”,端穩 “致富碗”,這日子,簡直美翻啦!